找到相关内容49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光复前后至今台湾佛寺发展的省思

    林灵素所惑,以不废佛教,则为中国礼义之害,乃改佛剎为宫观,称佛为「大觉金仙」,使着天尊之服,连带也使宋之译经院消失,并改称菩萨为「大士」、罗汉为「尊者」、和尚为「德」。又新立一「仙佛合宗」,后来造成佛、道...

    王武烈建筑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2857061.html
  • 禅对柳宗元诗影响

    使他们能够“孝父忠君,言及礼义”(《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》)。一方面又认为对于“董之礼则顽,束之刑则逃”的蒙昧边民来说,“唯浮屠事神而语大,可因而入焉,有以佐教化”,(《柳州复大云寺记》)于是主持修复大...

    王树海/王凤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05557341.html
  • 论《红楼梦》中禅宗思想对“情”、“空”的超越

    抗,产生晚明文学思潮。其中代表人物如李卓吾,公开否定“发乎情,止乎礼义”,主张“发于情性,由乎自然”。而冯梦龙更是将情看作为世间万物存在之源,其《情史序》中说:“天地若无情,不生一切物。一切物无情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3057900.html
  • 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题解

    魔外说,所以唯实相一印印之。   今此经能说之人,所观依正,四土净秽,其性不二,故以一实相印为经正体。体既知矣,欲明体德,须论三义:   一体礼。初约礼义,明法身德。语云:礼别尊卑,意崇君父。法身至极...经能说之人,所观依正,四土净秽,其性不二,故以一实相印为经正体。体既知矣,欲明体德,须论三义:   一体礼。初约礼义,明法身德。语云:礼别尊卑,意崇君父。法身至极尊贵,犹如君父。《妙宗钞》说:“故...

    张秉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4558297.html
  • 佛典汉译及汉译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影响

    文学的情性、文学的形式、文学的表现等一系列创作活动不再成为“发乎情,止乎礼义”的工具(注:《毛诗序》,《十三经注疏?毛诗正义》卷一,中华书局1979年版,第272页上。),而是真正激发、宣泄主体心灵...

    普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3758348.html
  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禅法与艺术构思理论

    道者,古今之正权也”(《正名篇》)、“道也者何也?曰:礼义辞让忠信是也”(《强国篇》)。因此,他给“虚壹而静”下的定义是:“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,”“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”,“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”...

    黄鸣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4058351.html
  • 关于顺治皇帝出家问题

    胡作非为,这才迫使中国朝廷下令禁止传教,驱逐传教士出境。中国本是一个礼义之邦的文明大国,一向是善侍外人的,本著「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悦乎」;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」的胸怀,热诚侍客,尤其对于远从西方来华的传教士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51659464.html
  • 乱象中有新生:论明末清初比丘尼之形象与处境

    无还而为僧者,或衣食所窘而为僧者,或妻为僧而夫戴发者,或夫为僧而妻戴发者,谓之双修。或夫妻皆削发而共住庵庙,称为住持者。或男女路遇而同住者,以至诈伪技艺百工皆有僧在焉。如此之辈,既不经于学问,则礼义...

    苏美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34059907.html
  • 儒成与佛成─浅探儒佛修学进程之会通

    僵化?若太过强调道德主体的优位性,是否易流于自我膨胀?两者所导致的结果,极易失去礼义化导人情的意义;或是失却自我调整与尊重他人的意义,对儒家来说都是应当面对的难题。   为厘清二者彼此易引发的质疑与...

    王惠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1260066.html
  • 唐五代禅宗文献中的避讳

    唐五代禅宗文献中的避讳[1]  四川大学文学院暨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 张子开  一、避讳的渊源、避讳内容及避讳方法  中华文化中的避讳,当起源于敬畏神灵、而忌直称其名姓。东汉王充《论衡·四讳》:“夫忌讳非一,必托之神怪。若设以死亡,然后世人信用。畏避忌讳之语,四方不同,略举通语,令世观览。若夫曲俗微小之讳,众多非一,咸劝人为善,使人重慎,无鬼神之害,凶丑之祸。……礼义之禁,未必吉凶之言也。”[...

    张子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3260080.html